首页 > 高考资讯

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

发布时间:2024-11-05 09:53:35 | 高校选途网

最近经常有小伙伴私信询问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相关的问题,今天,高校选途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,希望可以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本文目录一览:

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

(4月20)每日一题2020111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7东汉的察举制

(2017年高考海南卷第3题,2分)

东汉实行察举制,“郡察孝廉,州举茂才州、郡都必须定期向朝廷举荐一定数量的人才,而判断孝廉、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。这客观上(  )

A、推动了独尊儒学局面的出现

B、促使社会阶层趋于固化

C、打破了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

D、动摇了郡县制的基础

答案B

解析

本题考查察举制的影响。

根据材料中的“判断孝廉、茂才的标准包括对儒家经典的熟悉程度和道德声望的高低等”,反映出因为察举制,导致了熟悉儒家经典和追求道德声望的一个特有群体的出现,并固化为察举的对象,故B项正确。

A选项,独尊儒术的出现是汉武帝时期,故A项错误。

C选项,打破世家大族对政权的垄断是科举制,故C项错误。

D项与题意无关且与史实不符明显错误。

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。

知识拓展:东汉察举制的日落西山

西汉初期,察举制贡献颇丰,然而随着西汉新氏族的重新形成,特别是外戚集团的形成,察举制正在逐步失去他的作用。

西汉末年,王莽通过一系列伪装动作,博取了贤能的美名,并能借助察举制和外戚势力一举控制朝政,并最终篡汉自立,开启了他复辟井田制的荒唐行径。察举制的失效由此可见一斑。

光武帝刘秀起兵,光复汉室江山,建立了东汉。深谙西汉察举制弊端的光武帝,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。针对不同人才,进行不同科目的考试,加强了考试环节的筛选,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客观能力的考核,弱化了声望、家世的影响。

到了汉章帝时期,再次诏辟四科,重申和加强了董仲舒提出的客观标准,进一步加强了客观能力的考核比重。

到了汉顺帝时,还进一步增加了被察举人才的年龄限制,必须满四十岁以上,但茂才(原秀才,避光武帝刘秀讳)等具有特殊才能的人可以放宽年龄限制,同时由于人治的关系,偶尔也会出现放宽年龄的特殊情况。

这一系列的改革措施,将察举制的寿命又延长了200百年。相对春秋战国时期的世袭制(世卿世禄制),察举制无疑具有他的先进性,扩大了选才范围,中央具有唯一的任免权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,明君雄主时期的人才质量有所保证。

但是他的弊端同样突出,重视德行和名声的标准太过模糊,根本无法量化考核,沽名钓誉者层出不穷;其次对于才能的考核同样宽松,尽管有四科考核,内容也很肤浅,主要为经史、策对和起草奏章等内容,很难区别能力高下,所以又回到德行和名声的主观标准上去了。

随着东汉朝政的日益腐败,察举制逐步沦为形式,名门望族控制了地方的推举途径,平民即使再有才能,也无法进入被察举的行列,世袭制死灰复燃,察举制形同虚设。所以到了东汉末年,出现了很多世代公卿的名门望族,控制了朝政。四世三公又志大才疏的袁绍,便是这类人的代表,败给了国家实力远远不如自己的曹操。

于是东汉末年有了“举秀才,不知书,察孝廉,父别居,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”的民谣,大意是“推举的秀才连书都没读过,推举的孝子让老父亲单独居住,号称寒门出身的都是些名门望族的肮脏之徒,那些门第高大的良将个个像鸡一样胆小”,来讽刺当时的察举制。

到此,察举制已经完全失去了功用,重新回到了世袭制的老路上,寒门再也不能出贵子,朝堂一片污秽。最终爆发了黄巾起义,东汉王朝风雨飘摇,董卓擅行废立,东汉名存实亡,此后诸侯割据,生灵涂炭,出身不高的曹操笼络了一批人才统一北方,仍旧陷入了人才荒的困境之中。直到曹丕即位后,推行陈群提出的九品中正制,才勉强解决了人才问题,为结束三国乱世提供了条件。

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高校选途网

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

不可以加分。高考加分政策是高考中的特长生加分政策,主要为了弥补高校招生制度的某些缺陷而制定的。由于高考加分政策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,引起社会的议论。

2018年3月21日,教育部发布《关于做好2018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的通知》,对2018年的高校招生做出部署。《通知》指出,要进一步提高中西部地区及人口大省高考录取率,中央部门所属高校要向重点高校录取比例相对较低的省份倾斜。

扩展资料

政策调整

随着舆论监督力度的加大,以及广大考生对高考公平的呼唤,全国不少省份对高考加分政策有了调整。

首先是对一些比赛不规范、证书有水分的加分项目进行了调整。其次,对以“权”换“分”的“重灾区”项目进行了调整。第三,2014年高考加分政策调整。

奥赛屡遭专家炮轰,奥赛成为保送名校的“敲门砖”,已是众所周知的事实。

2009年普通高校招收保送生办法规定,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全国决赛(包括:中国数学奥林匹克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决赛、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、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竞赛、全国中学生生物学竞赛)中获一、二、三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。

高中阶段在全国中学生学科奥林匹克竞赛省赛区竞赛(包括:全国高中数学联赛省级赛区、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省级赛区、全国高中学生化学竞赛省级赛区、全国青少年信息学奥林匹克联赛、全国中学生生物学联赛)中获得一等奖的应届高中毕业生均被列入选拔保送生的条件。

参考资料来源: 百度百科——高考加分政策

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

(4月18)每日一题20201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

高校选途网(https://www.baoaidong.com)小编还为大家带来(4月18)每日一题20201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的相关内容。

(2017年高考天津卷第12题,16分)

(16分)2015年底以来,西汉海昏侯刘贺墓的发掘和成果展示,在学术界和社会公众间或举祥引起广泛关注。阅读材料,回答问题。

材料一    据《汉书》载,刘贺是汉武帝之孙,昌哀王之子,幼年继承王位。公元前74年,汉昭帝逝世,无子,霍光立刘贺为皇帝。然而不久,霍光与群臣联名上奏刘贺入朝后的劣迹,如:居丧时无悲哀之心,不素食,掠取女子,废礼仪;即皇帝位后,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…要求废黜刘贺。皇太后准奏。前63年,刘贺受封为海昏侯。

材料二    自武帝崩后,霍光辅政,专权十余年。昌邑王刘贺入京继位后,急欲亲政,又亲信昌邑旧臣,计在位二十七日,遣使者“持节诏诸官署征发,凡千一百二十七事",有收回权力之迹象。霍光为保持权势,遂废刘贺。

~摘编自廖伯源《昌邑王废黜考》

材料三    刘贺墓出土了《论语》《礼记》等儒家,及绘有孔子图像、载其传记的矩形铜镜,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孔子像。一些人据此轻易判断:刘贺绝非不学无术的纨绔子弟,而是一个有着深厚文化素养的宗室贵胄,《汉书》中对刘贺的记载不足为信。

一一摘编自辛德勇《海昏侯刘贺》等

(1)刘贺封号与汉代哪一制度有关?概括《汉书》所载刘贺帝位被废原因。(4分)

2)材料二对刘贺被废原因是如何解答备释的?(2分)说明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何不同。(4分)

(3)结合所学知识,指出材料三中的出土文物所印证的史实。这些出土文物对材料有何价值?你如何看待材料三中关于刘贺的评价?(6分)

答案

(1)郡国并行制度。(2分)

失礼仪,乱制度。(2分)

2)霍光专衫搏权,刘贺急于收权,矛盾激化。(2分)

材料一是史事记述;材料二是史事分析。(4分)

(3)儒学成为正统。(2分)

丰富了材料一、二的史事记述和分析。(2分)

仅凭现有出土文物推翻《汉书》对刘贺的记述是不客观、不充分的。(2分)

解析

本题考查考生的材料分析解读能力及运用所学解答问题的能力。

(1)第一问,根据材料一“前63年,刘贺受封为海昏侯"并结合所学知识,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,所以刘贺能被封为侯,成为侯国之主。

第二问原因,根据材料—“……废礼仪;即皇帝位后,未祭祀宗庙就以最隆重祭礼祭祀其父……"可概括出刘贺被废的原因是失礼仪和乱制度。

(2)第一问,根据材料"“自武帝崩后,霍光辅政,专权十余年……收回权力之迹象。霍光为保持权势,遂废刘贺。"可知霍光专权,而刘贺欲收回权力,为了避免权力转移,霍光废刘贺。

第二问,比较材料一二可知,材料一为《汉书》的记载,是对史事的记述,而材料二是后人作的文章,是对史事的分析研究。

(3)第一问,材料中提到了儒家及孔子相关事物,结合所学可知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。

第二问,出土文物是对史事记载的补充,丰富了史事记述和分析。

第三问,历史评价要有理有据、客观充分,材料三中的评价没有足够的事实证据作支撑,所以是不客观、不充分。

以上就是高校选途网小编整理的内容,想要了解更多相关资讯内容敬请关注高校选途网。更多相关文章关注高校选途网:www.baoaidong.com

免责声明:文章内容来自网络,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。
标签: 在高考 高考
与“壮族是否可以在高考加分。 (4月18)每日一题209~与秦汉有关的高考题15西汉海昏侯”相关推荐
热点推荐